12月12日,安徽省第六届建筑信息模型(BIM)大赛评选结果揭晓,中冶华天四个项目位列其中。其中,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的《江苏南通中天绿色精品钢工程棒材数字化车间建构BIM技术应用与研究》项目获工业工程-综合组一等奖;水环境分公司的《BIM技术在灰-绿耦合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的系统性应用》项目获工业工程-综合组二等奖;马鞍山迈世纪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的《特钢公司新建大方坯连铸机及配套改造工程》和《马鞍山市秀山医院二期EPC监理项目BIM应用》两个项目分获工业工程-咨询造价、民用建筑-建设监理三等奖。这是继中冶集团2022年度BIM大赛二等奖、江苏省建筑信息模型(BIM)应用大赛三项大奖后再获殊荣,是对中冶华天数年来大力发展BIM技术的可喜回报,持续彰显公司的数字化实力。
据了解,此次大赛在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下,由安徽省工程勘察设计协会、安徽省建筑业协会、安徽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、安徽省建设监理协会联合举办,旨在贯彻落实《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,持续提升BIM技术在安徽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水平。大赛吸引了全省82家单位参赛,共收到136项作品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提出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”“推进新型工业化,加快建设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、数字中国”“推动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”。“以BIM为利器,抢占行业发展先机”是中冶华天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,践行科技报国使命、提升核心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举措。近年来,中冶华天积极规划BIM发展,高度重视BIM技术在各专业、全过程的推广应用及创新,已先后制定两个BIM应用三年发展规划,明确了“基本实现全业务板块、全过程的典型项目与人员的BIM应用”发展总目标,不断完善BIM应用体系。此次获奖的四个项目,横跨工业工程、水环境治理和民用建筑三大业务板块,涵盖了咨询造价、方案投标、正向设计、分析优化、建设监理、运营维护等多个应用方向,是华天在多业务板块、全生命周期BIM技术应用水平的集中体现,也是实现中冶华天产业数字化的必由之路。
中冶华天的棒线型材轧制技术作为中国五矿和中冶集团“冶金建设国家队”第一梯队,追求更具深度和广度的BIM技术应用。《江苏南通中天绿色精品钢工程棒材数字化车间建构BIM技术应用与研究》应用于中冶华天EPC总承包建设的中天绿色精品棒材轧钢工程中,该工程由4条具有国际技术最先进、智能化程度最高、产能最高的切分棒材生产线组成。通过BIM技术应用,项目成功搭建起详实的双线棒材车间数字化模型;建立轧钢车间全线设备的BIM模型并实现轻量化,打通BIM从设计、施工到运维各个环节,拓展了BIM应用深度和广度,提升了BIM价值;开发的三维可视化数据协同管理应用系统,提供了全新的数字化方案,助力钢企数字化转型。
近年来,中冶华天在水环境治理业务中的BIM技术应用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《BIM技术在灰-绿耦合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的系统性应用》主要应用于安徽省天长市污水处理厂等项目中,结合BIM技术应用,项目构建起了完整的“规、建、运、管”管控系统,实现厂-网-河-湖-岸一体化的全要素管控,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方案表达效果,节约工程成本。创新的“BIM技术+一体化数值模拟”技术,依靠多技术融合的智慧管控手段,实现灰绿耦合系统运行效能的最大化,让复杂的工艺流程变得直观,增强了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整体布局的系统性、有效性,处于行业领域BIM应用先锋行列。
《特钢公司新建大方坯连铸机及配套改造工程》代表了中冶华天在咨询造价领域的BIM应用水平。该项目具有多断面、多孔洞、多种不同构件类型的特点,设计图纸复杂、计算及核对工作量大。通过BIM技术应用,项目建立了企业级BIM数据库,实现项目可视化、形象化,为设计人员提供更直观、便捷的复核、反馈途径;利用专业软件进行BIM模型算量,分段建模、各个击破,BIM自动化算量云检查功能实现快速纠错,提高了工程量计算的效率和准确率;与建设期进度节点相结合,可提取任一时间段或任一构件工程量,更好服务于造价过程控制及结算对审;通过BIM模型快速提取工程材料消耗量,为甲供材领用量审核提供了准确依据与支撑。
《马鞍山市秀山医院二期EPC监理项目BIM应用》是BIM技术在建设监理项目中的应用成效。依托BIM技术,实施基于BIM+智慧工地系统平台的信息化管理,开展包括施工质量、安全、生产、劳务及智慧工地在内的各层级管理活动,实现数据的分析与可视化表达;严控材料复试及报审工作,确保施工过程报验、验收批次、实体资料准确严谨;建立BIM安全模型,设置安全区域,利用BIM+智慧平台软件对现场进行可视化、数字化安全管理;建立BIM进度动画,掌握施工进展,优化进度编制,完成技术质量交底及验收。
未来,中冶华天将继续提高BIM技术应用,扎实推进BIM工作高质量发展,努力打造“数字华天”,助力公司数字化转型、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