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2日至24日,由安徽省经济记者协会主办、马鞍山日报社承办的全省报社社长(总编辑)看马鞍山全媒体采访活动在马鞍山举行。活动中,媒体大咖们来到中冶华天建设的马鞍山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,点赞华天人用绿色化技术和持续性付出带来了慈湖河湿地公园、芦塘生态公园的新面貌,“中冶华天,绿色明天”品牌形象再次彰显。
根据活动安排,来自安徽日报等省级党报、都市报和全省16个地市党报、都市报等30多家报社的媒体大咖,深入马鞍山市三县三区,走进慈湖河湿地公园、芦塘生态公园、薛家洼生态园、凌家滩遗址、红星中学(新校区)等地,围绕长江大保护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、文旅融合、项目攻坚等主题开展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,用镜头和笔触,全方位、多角度展示马鞍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、新成就。
马鞍山,这座依江而建、“因钢而兴”的长江经济带沿线重工业城市,是享誉全国的“江南一枝花”,曾因沿江产业布局密集、污染排放较大,长江生态系统红灯频闪。面对这座矿渣、化工废水、重金属等水源污染复杂且点多面广的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,中冶华天迎难而上,力争上游,通过“三查、三治、三联动”,对城区18条水系、91处水体,35处黑臭水体,398.49公顷水域面积,精准把脉、对症下药。如今,35条黑臭水体“洗”尽污浊,城区37条河道及其附属设施转入运维,慈湖河、雨山河等清亮入江,从“十里钢城”到“生态福地”,马鞍山焕发新颜“美”不胜收。
23日一早,媒体大咖们来到慈湖河湿地公园。当行走在公园中,上有飞鸟盘旋,下有游鱼戏水,居民们或在长椅静坐、或在栈道闲走、或携幼童玩耍、或陪父母散步,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。殊不知,由于矿山开采、沿线生产生活污水无序排放,作为马鞍山母亲河的“慈湖河”曾一度成为黑臭水体,附近居民只能掩鼻而过。中冶华天马鞍山水环境项目团队通过矿山修复、源头治理,截污纳管、雨污分流,整治支流、统筹治理,提标扩能、增加容量,以及整治河堤、完善设施等五种手段整治,彻底改变了慈湖河的旧面貌,如今慈湖河水质达到地表V类水标准以上,围绕慈湖河打造的湿地公园则成了周边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。看到慈湖河湿地公园有不少鸟类栖息,听说长江的鱼类也会回游而来,媒体大咖们纷纷赞叹水质和环境的巨变。
24日清晨,媒体大咖们来到芦塘生态公园。这座公园所依的芦塘支渠,曾经环境恶劣、污水横流,加上部分单位和居民沿河随意倾倒生活、建筑垃圾,造成河道淤塞严重,混杂雨水的污水、村落生活污染和畜禽养殖废水污染,导致水体严重黑臭。针对这些问题,中冶华天项目团队坚持源头治理、流域治理和系统治理,通过整治排口,铺设截污管道,沿线开展雨污分流改造并实施生态补水,以及清淤、坡案整形和建设绿地、鸟类栖息岛和调蓄池等手段,如今的芦塘支渠水体已经消除黑臭,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,区域整体生态环境显著改善,成为周边居民休憩锻炼的生态公园。看到水体清澈、植物多样、空气清新、孩童嬉戏……媒体大咖们热烈讨论,不时称赞,纷纷走到桥栏边,举起手机或相机拍照。
“在生态环境保护上,马鞍山坚持顶格推进、标本兼治、一抓到底,让‘一江碧水向东流’的胜景重现,让资源型工矿城市发生了秀丽巨变。”安徽商报社社长、总编辑高波在接受采访时指出。黄山日报社副总编辑王存之以前来过马鞍山,在他的印象中,这个城市总免不了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。但这次来马鞍山他发现,城市变化翻天覆地:天朗气清,碧水东流,青山环绕,是当之无愧的江畔明珠。他说,近年来,马鞍山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坚持生态优先,践行绿色发展,渔民上岸、长江东岸环境整治、向上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,打出了一系列环保“组合拳”,实现了青山常在、碧水长留。“马鞍山的实践证明,资源型城市也能呈现‘生态福地’之美。”王存之说。在阜阳日报社党委副书记、副总编辑余英国看来,印象里的江南城市就应该如马鞍山这般“灵秀”。“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视察,对马鞍山生态环境给予充分肯定,这让没有到过马鞍山的人对这座长江之滨的城市充满期待。”余英国表示,此次自己亲身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,体会到马鞍山对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。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,马鞍山踏上了打造安徽的“杭嘉湖”、长三角的“白菜心”新的赶考之路。
今年以来,中冶华天马鞍山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正式进入运营维护阶段,与此同时,项目二期正紧张有序地开展中,全体项目人员将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和精益求精的态度,下沉现场,解决问题,保障项目运营维护稳定,并力争高质量、高标准完成后续建设任务,为诗城马鞍山谱写出最新最美的生态新诗篇,为实现城市水环境“长治久清”,提高百姓获得感、幸福感,持续贡献中冶智慧和力量。